【威科夫交易法07】哪些市场行为告诉我们吸筹结束和牛市开始?

引言

在金融市场中,主力资金的行为往往决定了价格的走势。威科夫交易法(Wyckoff Method)作为一种经典的市场分析方法,通过研究市场的供需关系、价格行为和成交量,帮助投资者识别市场的不同阶段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威科夫交易法中的吸筹阶段,分析哪些市场行为表明吸筹已结束,牛市即将开始。


一线CEX交易所

🔹 Binance(币安交易所):

链接失效点击这里:

🔹 OKX(欧意交易所):

  • 邀请码 DONMARK
  • 自动减免比例: 20% (更多情况私聊)
  • 注册链接:
    https://www.okx.com/join/DONMARK
  • 大陆注册链接(备用,失效告知一声,给你发最新链接):
    https://www.plwebnne.com/join/DONMARK
  • 备注: 链接如果打不开请尝试关闭代理或者更换代理节点,或者下载APP注册,填写邀请码 DONMARK 或者 56864728 注册同样可以达到手续费减免效果
  • 安卓下载:

https://www.oyicn.co/ul/445zW1?channelid=56864728

链接失效点击这里下载


一、什么是吸筹?

吸筹是主力(CM)进行建仓,并预期价格将步入牛市的阶段。凡是主导吸筹行动的投资者,他们关注的并非短期的小利,而是着眼于长期可观的收益。在这一过程中,主力收购的往往是那些已被大众遗忘的股票。而这些筹码,正是因市场恐慌抛售而最终落入主力之手。

在第二阶段,价格进入震荡整理,这是吸筹活动的拉锯阶段。二次测试确认成功后,我们就能判断熊市已经结束,市场转入震荡区间。为什么要经历这一过程?因为主力(CM)只有在吸收了足够的筹码之后,才会推动价格上行,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可观的利润。这个震荡区不仅是筹码收集的必要环节,也为即将到来的牛市奠定了平台。

在震荡区的早期,市场往往伴随着较大的价格波动和活跃的成交量;随着行情逐步发展,波动和成交量逐渐减弱。这是因为随着主力不断买入,市场上的可供卖单越来越稀少。我们在这一阶段需要观察的重点是:上涨波动的力度与成交量持续强于下跌波,显示出需求不断增强,而供应逐渐枯竭。

当主力接近收购尾声时,会测试市场上是否仍存在浮筹供应。这种测试常以“终极震仓”“弹簧效应”等方式出现,目的就是探查震荡区底部是否还有卖压。


二、吸筹过程中的供求关系

在第一阶段,市场处于供应大于需求的状态,但恐慌性的抛售实际上已经在被逐步消化,需求正在慢慢吸收过剩的供应。当二次测试成功时,就说明抛压正在逐渐衰竭,而需求依然保持优势,这意味着熊市阶段暂告一个段落。

进入第二和第三阶段后,供需关系大体上趋于平衡。然而,由于主力(CM)持续充当需求方,不断接收来自公众的卖盘,需求力量在暗中累积,供应则逐步被消耗殆尽。特别是在第三阶段,出现的 SOS(Sign of Strength,强势信号)与 JOC(Jump Over Creek,跃溪)表明需求已经全面压倒供应,占据绝对优势。

对于吸筹阶段的进场而言,最核心的原则是:必须等待震荡区右侧的信号,也就是在确认测试成功、吸筹完成后再入场。接下来,我们结合示意图来理解这一过程。

第一个进场位置
出现在 SOS 或 JOC 之后的回测,这是最安全的进场点(图中位置 2 和 3)。唯一的要求是:回测过程中必须伴随小K线和低成交量,才能证明抛压有限。

第二个进场位置
当二次测试成功,确认熊市暂告一段落,同时在上涨过程中看到阳线与成交量明显强于下跌时,可以选择在震荡区底部的“弹簧效应”入场。

  • 如果弹簧效应的下探幅度较小,只是略微跌破支撑位,就可以直接进场;
  • 如果下探幅度较大,并且伴随放量,则必须等待二次测试完成,再择机入场。二次测试的条件与前述一致。

第三个进场位置
若出现“终极震仓”,可以在震仓过程中直接进场。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,在后续的二次测试中进场更为稳妥。终极震仓的进场方式与带量的弹簧效应类似。

进场后的观察
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场,入场后都必须确认价格和成交量呈现递增趋势,这是牛市强劲的标志,也能印证进场的正确性。相反,如果进场后出现放量阴线,说明市场遇到大量供应,应当立即离场。


三、为什么CM会在第二阶段使用疲劳战术

在震荡区中,主力(CM)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完成建仓。但在正常的市场交易环境下,他们往往无法获取足够的筹码,因此会运用一些特殊手法。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,就是所谓的“疲劳战术”。

疲劳战术的目的主要有两点:

  1. 在震荡区的上沿布置大量卖单,压制价格的上涨,使他们能够在相对低位持续买入股票;
  2. 借助长期的横盘和价格反复震荡,令普通投资者失去耐心,从而被迫抛出手中的筹码。

CM 迫使公众抛售的过程,通常分为几个环节精心设计。

首先,公众在市场恐慌性抛售的冲击下慌乱出逃,纷纷卖掉手中股票。随后,行情进入一段冗长而乏味的震荡期。在这个阶段,投资者依然心存希望,盼望价格能够回升,但每当价格略有反弹,就会被 CM 迅速打压下去。这种反复“上涨失败”的走势不断摧毁公众的信心,最终让他们在失望与愤懑中选择离场。

然而,总有部分投资者依然坚持持有。对此,CM 会动用第三种手段——震仓。他们会让价格快速跌破所有支撑,营造出行情将继续崩盘的假象,从而测试市场上还有多少浮筹。这样的走势,往往会击垮最后一批最顽强的持有者,让他们在恐惧中彻底交出手中的筹码。

通过这三步策略,CM 最终将公众的抛盘几乎全部收集完成。接下来,我们可以结合示意图来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。

如图所示,价格突破左上方震荡区后便直线下跌,几乎没有遇到明显支撑,许多公众因此被套牢在顶部。看到价格大幅下跌,他们在惊恐中只希望行情能尽快反弹,好让自己少亏甚至不亏地离场。

CM 对这种心理了如指掌。虽然他们已经在恐慌性抛售后开始进场收购,并且真正的目标是等未来股价上涨后获利出货,但此时他们绝不会立刻推高价格去“解救”被套的公众。相反,CM 会在震荡区里施展疲劳战术,让市场长时间反复震荡。公众在恐惧与煎熬中逐渐丧失信心,最终在绝望中抛掉手中筹码,从而得到“精神解脱”。这些被甩出的筹码,正是 CM 想要吸收的对象。


案例(一)

如图所示,蜡烛1显示供应力量以压倒性优势将价格打出震荡区。这一波下跌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像样的反弹,因此属于超卖行为,也可以称为恐慌性抛售

随后出现的蜡烛2~3是一次自动反弹,这是熊市中的第一次大反弹,但此时不能贸然进场,而应耐心等待吸筹过程完成。

接下来,蜡烛4构成二次测试。由于其成交量和波动都非常小,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二次测试,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熊市阶段告一段落。

在蜡烛3与蜡烛4之间,市场形成了一个震荡区。此时,CM 开始在区间内收集筹码,也就是在为未来的牛市搭建平台。在这一过程中,只有当上涨波的力度和成交量明显大于下跌波时,才能确认这是健康的吸筹行为,也是未来牛市所必需的市场特征。

我们来看图。左上方的震荡区,由于价格迅速跌破底部(蜡烛1),将希望价格回升的公众锁在顶部。随后下方出现吸筹震荡区。

在蜡烛4成功完成二次测试后,价格快速回升到震荡区顶部,这给被套者带来了希望,他们期望价格尽快回到成本区,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抄底者。然而,CM 在顶部立刻打压价格(蜡烛5),让被套者的希望落空,同时套住新进的抄底者。

蜡烛6~7再次反弹,同样吸引抄底者,并再次激起公众的希望,但随后 CM 迅速打压,再次粉碎他们的期待。通过这样的重复折磨,许多公众开始绝望,连续抛售手中股票。CM 使用这种疲劳战术的目的,就是迫使公众将筹码交出,以便主力收集。

接下来,蜡烛8~9突破阻力线,这次反弹最能鼓舞公众,因为突破往往是投资者喜欢的行情。但突破后价格迅速回落,说明 CM 的收购战役尚未结束,他们仍会将价格压回震荡区,以继续低位吸筹。因此,即便市场充斥各种抄底消息,也不应贸然跟进。

蜡烛9~10的过程是最折磨公众的阶段:价格在 CM 控制下缓慢下滑,成交量保持低迷,这种“枯燥下跌”对投资者心理打击最大,迫使部分人绝望抛盘。随后蜡烛11和蜡烛12的快速反弹也被 CM 立即否定,再次让公众失望,确认了 CM 通过控制价格低位完成吸筹的策略。

此外,当底部收购不足时,CM 会逐步抬高收购价格,吸引抄底者快速反弹,但在顶部立即打压,迫使公众在缓慢下跌中因恐惧与失望抛售筹码。CM 还会使用终极震仓或终极弹簧效应等方法来制造恐慌,我们将在第三阶段详细解释。

当 CM 的收购战役接近尾声时,他们需要通过特定策略探明市场上的供应是否已经枯竭。如果筹码已经被吸收殆尽,CM 会允许市场进入牛市;否则,他们会继续压制价格,以便低位收集剩余股票。


确认吸筹结束的市场行为是什么?

在吸筹阶段,主力(CM)的核心任务是测试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,以确认当前震荡区间是吸筹而非再次派发。这一阶段为牛市的启动奠定了基础。主力通常通过终极震仓来完成这一目标,终极震仓有三个主要作用:

  1. 清理剩余筹码:主力让价格迅速突破所有支撑位,从而吸收市场上剩余的股票。
  2. 逼迫弱势资金离场:震仓会迫使散户卖出手中股票,使主力能够低价吸纳更多筹码。
  3. 制造下跌假象:在真正牛市来临之前,震仓会造成市场继续下跌的假象,让公众产生恐慌清仓。

如下图所示,终极震仓的典型表现是价格深度跌破吸筹区间的底部支撑,这是主力常用的手法,用于诱导散户恐慌清仓。这一动作通常标志着吸筹即将结束,而牛市随之临近。

有时,价格的突破幅度较小,这就是所谓的弹簧效应。其作用与终极震仓类似,都是主力用来检测市场剩余供应量的手段。无论是终极震仓还是弹簧效应,随后都会出现二次测试,用来确认市场上的股票是否已被完全吸收。一旦股票供应稀少,主力将无法再压价,只能通过抬高价格继续吸筹。

因此,终极震仓或弹簧效应后的二次测试,往往是风险最低的抄底机会。


吸筹过程的第四阶段:进入牛市

经过测试阶段,主力(CM)确认市场上的流通股票已经基本耗尽,准备推动价格上涨,进入牛市。在这一阶段,有两个关键的市场行为可以提示我们牛市的开始,分别是:强势出现(SOS)+测试跳离震荡区(JOC)+测试。为了叙述统一,本文后续将统一使用英文缩写 SOSJOC 来表示这两种市场行为。


总结

通过对威科夫交易法吸筹阶段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:

  1. 吸筹的识别:在震荡区间内,主力资金通过反复测试、弹簧效应等手段,逐步吸收市场上的浮动筹码。
  2. 供需关系的变化:随着吸筹的进行,市场上的供应逐渐减少,需求逐步增强,为牛市的到来奠定基础。
  3. 关键信号的观察:在吸筹结束时,出现强势信号(SOS)或突破性上涨(JOC)等迹象,表明市场已准备好进入上涨阶段。

理解这些市场行为,有助于投资者在合适的时机进场,抓住牛市的机会。然而,市场充满不确定性,投资者应保持警觉,灵活应对。

文末附加内容
上一篇
下一篇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