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威科夫交易法09】威氏逃顶:如何识别主力的派发意图

引言

为什么那么多公众总是被困在市场的顶部?
因为顶部从来不是理性的产物,而是谎言堆砌的幻觉。

这些谎言让人们忘记风险、忽视危机;它们让全体投资者陷入狂热。
谎言的来源多种多样——有来自主力(CM)的、有来自媒体的,也有来自上市公司的。
而他们共同的目的,只有一个:让公众成为接盘者。

在底部吸筹阶段,CM静静收集筹码;
当价格被基金与散户的热情推高到目标区间时,他们便开始派发。
但要顺利出货,市场必须充满买家——
于是,一场由贪婪与幻觉编织的“牛市狂欢”应运而生。

本章的核心宗旨,就是通过观察市场行为,识别CM的意图与谎言,从而保护我们的资本。
当供应大量进入、需求逐渐枯竭,供应开始主导市场时,牛市已悄然走到尽头。
在价量关系中,我们可以找到这一切的蛛丝马迹。

接下来,我们将讨论:

  • 牛市中,危险何时悄然而至?哪些细节预示顶部临近?
  • 派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?我们应在何时全身而退?
  • 哪些行为让公众陷入疯狂?又有哪些迹象让人误以为行情还将继续?
  • 在派发阶段,谁在制造需求?谁在释放供应?
  • 若想做空,哪个阶段才是最佳切入点?
  • 关键市场行为解析:弱势出现(SOW)、上冲回落(UT)、冰线与破冰、突破幅度缩小(SOT)、抢购高潮。

一线CEX交易所

🔹 Binance(币安交易所):

链接失效点击这里:

🔹 OKX(欧意交易所):

  • 邀请码 DONMARK
  • 自动减免比例: 20% (更多情况私聊)
  • 注册链接:
    https://www.okx.com/join/DONMARK
  • 大陆注册链接(备用,失效告知一声,给你发最新链接):
    https://www.plwebnne.com/join/DONMARK
  • 备注: 链接如果打不开请尝试关闭代理或者更换代理节点,或者下载APP注册,填写邀请码 DONMARK 或者 56864728 注册同样可以达到手续费减免效果
  • 安卓下载:

https://www.oyicn.co/ul/445zW1?channelid=56864728

链接失效点击这里下载


以下现象告诉你牛市可能到顶

一、上升的突破幅度递减

当上涨波的突破幅度开始递减时,这往往意味着需求正在减弱,或是供应压力逐渐增强
突破幅度,指的是两个相邻上升波顶点之间的距离。

在趋势中,我们有时能看到许多细小的上升波,但没必要为每一个波峰都画线。
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伴随深度回调的主要上升波——
这些波段通常会先创新高,然后回调至几乎触碰通道下轨的位置。

建议多观察不同周期的趋势图,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识别趋势中的潜在预警信号
当突破幅度不断缩小时,说明随着价格上升,需求正在逐步枯竭
而需求的匮乏,会让供应力量变得更加主动
此时,供需关系的变化往往能揭示出——
派发阶段,或许已经悄然开始。

一旦发现上涨波的突破幅度开始明显递减,就必须提高警惕。这种异常的市场行为出现后,我们要立即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可能带来的后果。通常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需求逐渐萎缩,导致上涨动能减弱;另一种是主力(CM)开始出货,使得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增加。无论是哪种情况,结果都往往意味着牛市接近尾声,价格可能出现深度回调甚至趋势反转。当行情中出现这种信号时,交易者应当收紧止损,并制定好出逃计划。一旦上升趋势线(即支撑线)被有效跌破,就说明市场中的供应量已经远远超过需求,牛市的基础已经瓦解。如果此时还抱有幻想,无论手中是盈利还是亏损,都必须果断离场,避免陷入更大的灾难。需要注意的是,趋势反转并非每次都会伴随这种现象,但一旦出现,就必须高度警惕。这种突破幅度递减的市场行为在英文中被称为 Shortening of Thrust,简称 SOT。为了叙述一致,后文我们将统一使用 SOT 来代表这种现象。

在牛市中,价格的上涨源于需求的持续主导,而期间出现的回调只是暂时性的,因为上涨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短期的供应压力。当这些短暂的供应消退后,需求必须重新恢复原有的力量,价格才能继续上升。如果恢复后的上涨力度明显不足,就说明需求未能回到回调前的水平,趋势的节奏开始放缓。此时我们应密切关注接下来的供求关系,如果供应持续扩大、而需求继续疲弱,市场变盘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高。

除了观察价格与成交量的变化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超买线与超卖线来识别突破幅度递减的迹象。例如,在上升通道中,当价格经历一次深度回调(即触及支撑线)后再度反弹,但反弹未能到达超买线就再次回落,这就是突破幅度缩小的表现。如果这种情况连续出现多次,就说明需求明显不足;一旦同时出现供应放大(例如价格回落超过50%,并伴随放量跌破支撑线),往往意味着派发阶段已经开始。相反,在熊市的下降通道中,如果下跌波未能触及超卖线,说明供应在减少而需求在增强,熊市可能因此结束,接下来需要通过吸筹阶段来验证。

在图中画圈的位置,我们可以看到反弹的高度仅到达通道中线便折返,根本无力触及超买线。这正是突破幅度递减(SOT)的典型信号——它告诉我们需求正在减弱,市场可能出现回调。然而,这种信号本身并不直接代表派发或反转,关键还要看回调过程中供应是否明显扩大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最后一轮回调中供应量显著超过了需求,导致价格有效跌破支撑线,牛市趋势由此终结。

二、50%原则:牛熊的分界线

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。假设在牛市中,价格从10元上涨到20元,那么回调50%的位置就在15元。如果价格的回调没有跌破15元,说明市场的上升趋势依然保持强势;反之,如果回调幅度明显超过15元,说明上涨动能开始减弱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使用这个“50%原则”时,千万不要教条地认为价格一定会精确回调到一半的位置。价格在回调至50%附近止跌,只能算是我们观察到的第一层信息,它只是表象。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整个回调过程中的蜡烛形态与成交量变化。如果在回调过程中,蜡烛实体变小、成交量显著萎缩,就说明市场中的股票供应量正在耗尽,价格仍处于上升背景中,牛市趋势尚未被破坏。

然而,在上升趋势中,如果我们发现上涨波的回调不止一次超过50%,这往往是一个警告信号。出现这种情况后,应重点观察是否存在需求减弱、以及供应持续扩大的迹象。举个例子


从X到Y这一段走势中,50%回调位置大约在3883点。此时牛市并未受到威胁,因为随后Y到Z的回调远高于3883点,说明需求依然强劲,市场仍有能力继续创新高。对于交易者而言,这是一个不错的进场时机。
但随后从B到C的回调明显跌破了A到B的50%位置(约4621点),同时伴随着价格波动和成交量的明显放大,这种现象代表供应扩大的迹象,也预示着牛市开始受到威胁。此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其他顶部预警信号,并提前制定好应对计划。
虽然之后在50%位置(点D)出现了短暂反弹,但反弹次日立刻被强势压制,说明供应依旧在持续,市场已明显处于弱势状态。接着我们再观察从C点启动的反弹,其力度明显不足,价格突破前高B点后毫无进展,这正是典型的突破幅度减小(SOT)。当这种信号出现时,立即离场是避免重大损失的唯一选择。

在实战中,我们可以将突破幅度减小原则50%回调原则结合使用。突破幅度递减表明市场需求开始减弱,而价格回调超过50%则代表供应正在扩大。当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时,意味着牛市阶段暂告一段落,市场即将进入回调或分配阶段。如果接下来的回调伴随放量并跌破上升趋势线(支撑线),就说明供应力量已经完全压倒需求,市场的派发阶段正式开始。


CM的出货过程

整个出货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市场仍处于牛市末期,价格高企但上涨动能逐渐减弱,这是牛市即将结束的信号。
第二阶段,主力(CM)开始精心设立派发区,通过各种方式制造利好、引导舆论,吸引公众继续买入,从而为自己出货创造流动性。
第三阶段,进入测试阶段。此时CM会反复试探市场需求,确认买盘是否已经枯竭,并为接下来的降价阶段做准备。这个阶段尤为关键,因为它标志着市场已经正式进入派发期,并且顶部即将形成。
第四阶段,当明显的熊市信号(SOW,Sign of Weakness)出现后,意味着供应完全主导市场,价格趋势反转,整个市场正式步入熊市阶段。

一、牛市是怎样停止的

牛市的终结通常会伴随四种关键的市场行为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这四种行为分别代表着不同程度的警告信号——无论你此时是否持仓,或正考虑进场,一旦看到它们出现,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。
这四个市场行为按顺序依次是:初次供应(市场中股票供应量开始增加)、抢购高潮(公众情绪失控、供应继续扩大)、自然回落以及二次测试。其中,成功的二次测试往往意味着牛市的正式结束。虽然有时牛市会以缓慢的“圆顶”形态收尾,但相比之下,“抢购高潮”更容易识别,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公众的贪婪、盲目与狂热。
对交易员而言,控制情绪始终是最重要的素质。而在继续讨论派发阶段之前,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CM总是竭力让公众被挡在场外?

当CM在底部完成吸筹、满仓建好后,他们会静待价格上涨至计划的出货区间。而在这段上涨过程中,CM会尽可能让公众留在场外;即便有一部分人跟随趋势进场,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手段将其“洗”出去。原因很简单——如果公众在早期就已经全员满仓,那么当CM准备出货时,市场上还会有谁来接盘?
因此,CM必须想方设法让公众无法安心持仓,甚至对市场失去信心,好让他们在未来派发阶段重新进场接盘。
为此,CM常用的两种手段分别是震仓疲劳战术。震仓是通过突然的急跌,制造恐慌,让意志不坚定的散户止损出局;而疲劳战术则更隐蔽。CM非常了解公众喜欢“突破买入”的心理,因此他们在突破后故意让价格陷入枯燥、混乱、无方向的整理中,使散户因等待而焦躁不安。当他们发现价格没有因自己买入而继续上涨时,便开始怀疑行情、逐渐失望并离场。通过这些策略,CM成功地将公众“堵在门外”。直到出货需要接盘时(往往在重要阻力位附近),他们才会通过媒体造势、急涨诱多,让公众情绪再次被点燃,疯狂追高。

在牛市中,市场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状态。每一个价位上的股票都难以满足所有买家的需求,买方只有不断抬价才能成交。而这样的趋势,会持续到何时?——直到市场上出现足够多的股票供应,买家能够以“平价”轻松买入为止。
一旦供需平衡被打破,价格上涨的动力就会消失,牛市自然进入尾声。

在顶部区域,CM往往通过三种方式诱使公众接盘。
第一,操控媒体。他们会花钱买通媒体,让新闻充斥着利好预期与乐观论调。
第二,配合上市公司。通过提前布局消息面,让公司发布业绩增长、产品突破等利好公告,进一步刺激市场情绪。
第三,价格急拉。CM通过连续的强势拉升制造“牛市再起”的假象,引发公众“错过就亏”的恐惧心理。
被贪婪与兴奋驱动的散户们因此疯狂涌入,成为CM顺利出货的最后助力。

二、初始供应

从字面意义上来看,“初始供应”指的是在牛市中,首次出现明显的、大量卖盘涌现的阶段。这部分卖盘往往来自专业操盘手(CM),因为他们认为价格已经接近预期的出货目标。图表上,初始供应常表现为放量下跌,或是价格在急速上涨后迅速转向下跌。

初始供应通常只是暂时遏制牛市的发展,而非牛市的终结信号。此后,市场往往还会出现“抢购高潮”“自然回落”和“二次测试”等阶段。有时初始供应的迹象并不明显,我们可以把它与抢购高潮视为同步发生。

对于持仓者而言,初始供应是一个关键的预警信号,提醒我们要开始为潜在风险做准备。当其他CM察觉到初始供应的出现,他们也会开始评估是否该启动派发过程。如果他们决定出货,往往会利用媒体、社交舆论等手段,制造利好氛围,推动市场情绪进入“抢购高潮”。

在派发阶段,CM通常会在高位设定一个支撑区(也就是派发区的底部),并在出货未完成前通过买单护盘。当我们观察到价格每次跌到支撑附近都会被迅速拉起,而每次反弹到顶部时成交量明显放大,这说明CM正在持续派发。此时,交易者应当警觉并启动退出计划。

当这个由CM“保护”的支撑位被放量长阴线有效击穿时,意味着护盘资金已撤出,CM的货基本派发完毕。此刻市场正式步入熊市阶段。上述这些行为信号,都是判断市场趋势转折、制定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策略时必须重点参考的要素。

三、抢购高潮

CM派发(又称出货)本质上是将吸筹阶段买入的股票,在派发阶段卖给市场的过程。公众则成为接盘方,他们买入的原因大多来源于市场上的各种利好消息,而这些消息往往正是CM精心设计和引导的。消息的形式多种多样:有关于宏观经济的预期、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或产品利好、还有所谓的专家预测与传言。这些信息让公众坚信自己的买入行为合理、必然获利。

在所有刺激因素中,价格的急速上涨或连续突破最能激发公众的疯狂买入,而这些暴涨行情几乎总是CM刻意制造的。公众抢购的动机很直接:他们相信手中的股票很快会带来利润。一部分人追高买入突破点位,另一部分人则买回调,认为自己在大牛市中捡到了便宜。

随着CM完成出货,他们会逐步撤掉对支撑位的保护——这可以从放量突破支撑或支撑位未能有效反弹看出。与此同时,CM开始进行做空,期待熊市阶段带来的利润。市场上其他敏锐的资金也会察觉到CM的意图,并选择离场或跟随CM做空。这一系列操作导致市场卖单骤增,供应力量完全掌控市场。由于公众在抢购高潮中已经满仓,无力承接大量卖盘,市场需求快速耗尽,最终推动价格进入熊市。

抢购高潮是牛市触顶的一个最明显信号。它体现了公众在贪婪和希望驱动下的疯狂行为,而这些情绪恰恰是CM派发阶段的工具。市场股票供应量的增加是牛市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,同时也是引发趋势反转的核心因素,必须予以重视,因为危机的脚步正在逼近。

在图表上,抢购高潮通常表现为成交量骤然放大、价格上涨速度显著加快。若用趋势线衡量,其上涨角度往往陡至接近垂直,远超45度,这种急速上升的形态是派发的典型特征。值得注意的是,派发阶段的时间通常短于吸筹阶段,因为在派发中,公众是被引导、心甘情愿地买入;而在吸筹阶段,公众则因恐惧而被迫卖出,呈现“挤牙膏式”的慢速成交。

下面我们以(2011年末至2012年上半年纽约铜价格走势)为例,对抢购高潮及派发阶段进行分析。

首先观察柱1向左的走势,这标志着抢购高潮的到来。柱1表现出天量创新高,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的天量不仅仅指单根蜡烛,而是看一波成交量是否创下自上涨以来的新高。在本例中,我们关注的是单日成交量。

从A到B的趋势上涨属于缓和的、正常的上涨,而从B到C的上涨角度开始变陡,让人感觉市场有人在急于买入,价格可能已进入超买状态。接着观察柱1的突破幅度以及随后急跌的蜡烛,可以看出柱1的突破属于突破无进展(Shortening of Thrust),而且参与突破的成交量是上涨以来最大的。这种市场行为反映出供应显著扩大,说明CM的出货行为已经开始。此时,市场已经给出了派发的初步证据,我们接下来需要观察需求是否耗尽以及供应是否持续扩张。在心理上,我们必须意识到,市场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
柱2的急速反弹显示CM正在建立支撑,目的是在这个支撑之上进行派发。仔细观察从柱2开始的反弹及其后的回落,我们发现,下跌过程中的阴线长度和成交量(柱3及其成交量)明显大于反弹过程中的阳线长度和成交量,这说明卖盘压力明显强于买盘。柱2的大力度反弹未能推动价格创新高,表明需求严重不足,这种无果的反弹正是成功的二次测试,确认牛市阶段暂时终止。

柱4的出现表明CM已不再保护支撑,因为高位的股票已经派发完毕,再也无法找到接盘买家。此时,CM准备在低价位寻找新的买盘以继续派发。柱4的行为被称为破冰,确认了前面的震荡过程属于派发阶段。随后反弹过程中,成交量逐步递减,说明市场需求已耗尽。此反弹的顶部即为最后派发点(LPSY, Last Point of Supply)。在实战中,如果计划做空,LPSY是最佳做空位置;如果选择离场,LPSY则是最后一班车,错过意味着可能承受后续下跌风险。

四、自然回落和二次测试

抢购高潮之后,市场通常进入自然回落二次测试阶段。二次测试的成功往往标志着牛市的终结。如果此时你仍持有仓位,就应认真考虑离场;即便市场消息再利好,也不要盲目买入。二次测试的核心在于观察公众的购买力是否已耗尽:如果需求仍然存在,市场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测试才能最终确认牛市的结束。

自然回落的低点与二次测试的高点形成一个震荡区。如果确认CM已经开始派发,这个震荡区便是CM的派发平台。在图3-5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一过程:抢购高潮之后,1~2的回落阶段属于自然回落,2之后的反弹即为二次测试,其成败直接决定牛市是否暂时终止。下图则进一步示意了抢购高潮、自然回落与二次测试的关系。

在二次测试后的震荡区内,价格波动往往较为剧烈,因为公众仍在追逐行情。然而,由于CM不断向市场投放股票,价格的上涨屡次无功而返。随着CM出货的持续进行,价格波动幅度和成交量逐渐减弱。此时,仅凭表面走势,我们仍无法确定震荡区是派发、吸筹,还是单纯的横盘整理。

因此,在震荡区内应尽量避免盲目交易,而应耐心等待震荡区右侧出现明确的强势或弱势特征,以判断市场是否进入派发阶段或趋势反转。


总结

在威科夫交易法的框架下,我们深入分析了主力派发阶段的各类市场行为,包括突破幅度递减(SOT)、50%回调原则、初始供应、抢购高潮、自然回落、二次测试等。这些行为不仅揭示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,也为我们识别牛市顶部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
通过对这些市场行为的观察与分析,交易者可以更早地识别出主力的派发意图,从而在牛市接近尾声时及时调整策略,避免被市场情绪所误导,保护自身的资本安全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行为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和个股特性,不能单纯依赖某一指标或信号。因此,交易者应保持警觉,持续学习和实践,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。

总之,威科夫交易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市场分析方法,通过对主力行为的识别与解读,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找到方向,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。

文末附加内容
上一篇
下一篇
0